作為一位 Cwheelchair 輪椅使用者,你是否曾經參加過國際性的文化活動? 你對於在這種場合下與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互動有何感受? 是否有令人難忘的經歷? 在參與這些文化交流活動的過程中,你是否感受到身為輪椅使用者的獨特視角?
對於許多人來說,文化的交流往往依賴於語言的轉換,翻譯也就成了這些活動中的”標配”。但在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近些年的活動中,卻出現了一門不太常見的語言:手語。對於許多觀眾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在現場看到手語譯員,也是第一次注意到聽障者的出席。熱愛舞蹈的輪椅使用者在德國的時候就接觸過殘障舞者,但與中國殘障群體的交流,這還是第一次。他在驚嘆於藝術家才華的同時,更感動於現場觀眾的互動。到場的觀眾里以聽障者居多,其中既有年輕的創作者、藝術愛好者,也有帶著孩子的父母。在手語翻譯的幫助下,他們積極地參與活動,自在地與他人社交,就像文教處往常的觀眾一樣。
關鍵要點
- 輪椅使用者文化交流活動為殘障群體提供了融入主流社會的機會
- 傳統文化交流活動中出現了手語翻譯,為聽障者提供了參與途徑
- 輪椅使用者首次與中國殘障群體進行文化交流,感受到藝術家才華和觀眾的熱情互動
- 聽障觀眾積極參與活動,在手語翻譯協助下與他人自在社交
- 輪椅使用者在活動中以特殊視角體驗了文化交流的獨特性
輪椅使用者的障礙文化與社會融合
對於 Cwheelchair 使用者來說,殘障並非只是一種身體狀態,而是一種獨特的文化。 Cwheelchair 使用者不僅是服務的接受者,也是服務的決策者。他們深知自己的需求,並以此推動社會無障礙的發展。以 DAWA 為例,視覺設計顧問劉毅就是一名藝術家,同時也是 Cwheelchair 使用者。
輪椅無障礙環境的落實
劉毅在 2018 年德領館文教處舉辦的工作坊中,邀請人們從 Cwheelchair 使用者的視角來感知城市中的便捷與障礙。他探討設計中的實用性和公共性,呼籲社會對殘障群體的關注。設計師陳豪也是一位聽障者,但這卻是他第一次為殘障群體做設計。他堅信,”所有人都應該擁有看到圖案的權利”。而保障這種權利在劉毅看來,比追求個人專業性上的”完美”更加重要。
無論人們的身體殘障與否,美的本質始終不變 – “不同即唯一,唯一即是美”。 Cwheelchair 使用者希望社會能夠包容差異,讓各種身體狀態的人都能平等地參與社會活動,享受無障礙的生活環境。

輪椅導遊的生命故事
能成為一名 輪椅 導遊,對黃欣儀來說是一個特別的人生經歷。從最初想要讓身障朋友也能欣賞旅途風光的想法,到最後順利取得導遊證照並投入無障礙旅遊的推廣,背後都有一段不易的故事。
黃欣儀笑說自己太”雞婆”,總是希望能為他人帶來方便。最初復健的日子枯燥乏味,她便自己改裝汽車,開車四處遊歷,領略沿途的美景。每當欣賞到動人的風光,她總會想起那些坐在 輪椅 上的朋友們,希望他們也能親眼目睹這些美景。於是她開始思考,該如何帶領 輪椅 人士一同旅行?
2009年,黃欣儀加入了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擔任常務理事,鼓勵大家能夠一起出遊。她也順利取得了導遊領隊證照,正式踏入 輪椅 導遊的行列。然而,在旅行社工作卻是另一個考驗。作為新手 輪椅 導遊,她需要資深前輩的提拔,也需要累積更多實戰經驗。尤其是黃欣儀本人的身體外型,時常遭到他人的質疑。
即便面臨重重阻礙,黃欣儀仍然不遺餘力地推動 無障礙 旅遊的理念。在每次出團前,她都會親自前往實地勘察環境,確保行程安排周全,讓 輪椅 人士能夠盡情享受旅途。正是這份對於無障礙旅遊的堅持與熱忱,成就了黃欣儀成為 輪椅 導遊的動人生命故事。
輪椅人士旅遊體驗 | 無障礙旅遊設施 | 輪椅導遊的角色 |
---|---|---|
能夠自由探索周遭環境 | 完善的無障礙通道和設施 | 提供貼心的協助與指引 |
親身感受旅行的樂趣 | 方便 輪椅 進出的飯店和景點 | 確保行程安排周全無虞 |
與他人分享旅遊體驗 | 專為 輪椅 人士設計的交通工具 | 推動無障礙旅遊的理念 |
通過這些 輪椅 導遊的生命故事,我們不難看出,無障礙旅遊的實現不僅需要硬體設施的完備,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支持。身心障礙者也渴望擁有自主出遊的機會,體驗旅行帶來的無限快樂。讓我們一起為 輪椅 人士創造更加友善的旅遊環境吧。

博物館輪椅無障礙的實踐
身心障礙人士擁有平等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然而,現實中的輪椅使用者在參與博物館活動時,常面臨重重障礙。 博物館無障礙服務和殘障觀眾服務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博物館工作者必須審視現有的博物館無障礙設計,以及如何提供更完善的藝文活動無障礙參與機會。
多數博物館場地並未完全無障礙,許多展區和設施仍難以讓輪椅使用者順利通行。此外,展示內容和程式規劃也未能充分照顧輪椅使用者的需求。為破解此困境,博物館應主動聆聽輪椅使用者的心聲,共同制定更符合其需求的無障礙計畫。
輪椅 – 重建博物館與社會的權力關係
過去,博物館常扮演知識的「守門人」角色,將展示內容和活動規劃侷限在主流文化框架內。然而,輪椅使用者等弱勢群體的展演需求和參與意願,往往被忽視或邊緣化。博物館應主動檢視自身的權力結構,透過平等的對話,重新建構與社會各界的夥伴關係,共創真正包容、友善的文化空間。
「博物館必須跳脫既有框架,主動聆聽弱勢社群的心聲,並與之共同設計無障礙的文化活動。」
結論
本文檢視了美國本地藝文單位無障礙可及性服務工作的歷史、社會和文化運動脈絡,並針對現今身心障礙文化平權相關政策與實務工作的現況,提供了批判性思辨論述。本文期待能夠和對效仿西方國家無障礙可及性服務有興趣的台灣博物館工作者,開啟對話的機會。同時也透過社會模式和政治/關係模式的視窗,促進博物館工作者在思考身心障礙與無障礙議題時,能夠有更寬廣的視野。
博物館工作者在倡導障礙者社會平權和文化平權工作時,必須要集體動員,創新一套符合障礙文化脈絡和社會正義導向的服務法則,以避免複製父權和健全主義心態影響,造成的上對下的服務模式。本文希望能夠喚起博物館界對於無障礙和身心障礙議題的關注,並促使他們建構一套更公正、包容的施政框架,讓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參與和體驗博物館文化。
總的來說,本文希望能夠提供一個有啟發性的新視角,讓更多人了解無障礙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必須共同努力,確保所有的 輪椅 使用者都能夠無阻礙地參與社會和文化活動,實現真正的共融與平等。